如果用美食來比方,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是清粥小菜,好萊塢電影《神鬼傳說(The Mummy)》則是滿漢全席,用數位和杜比環繞音響炸得你耳朵開天窗,用電腦合成特技讓你的嘴吧只能連聲驚歎,來不及閉上。
愛看電影特效的人,應該不會忘掉《法櫃奇兵》木乃伊復活過程,甲蟲從大祭司的左臉頰的腐肉層跑進去,卻被他一口吞食掉的天衣無縫效果;愛看電腦動畫的影迷,看到大巫師化身滾滾黃沙,一路追逐滑翔機,差點就要把它吹垮,把它給吞噬掉的驚險鏡頭,的確,看到這兩場戲,你會佩服好萊塢的動畫科技,的確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層次的冒險故事,花了高票價不會太心疼。
但是,挑剔一點的人或許會覺得挖墓盜寶的電影結構好像《法櫃奇兵》,只是片頭多了一場法老王的宮廷政變戲,讓這段後宮偷情史,以及木乃伊借屍還魂的苦戀心志,有了更具說服力的原始動機。但是細皮嫩肉的白人主角就是聰明,就是有大難不死的好命;滿嘴絡腮鬍的埃及人就是笨,就是貪婪,以致個個不得好死的醜化描寫,根本就是建立在白人優越的帝國主義心態上。
因為,其實不管是白人或是埃及人,闖進死亡墓地,無非就是一個貪字。不論是去挖死亡法書,或是金銀財寶,都是想要掠奪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古物或珍寶,大家都是一丘之貉,只是有的人可能進一步會運用掠奪的法術或財寶去做惡,就成為被鬥爭的對象,成為眾所不容的大反派,大惡賊,反而是其他的小小偷有了可以存活的堂皇理由,這麼簡單的善惡二分法劇情,是娛樂電影最不負責,卻是最省力的方法,因為觀眾看電影一定要找到可以認同的對像,大奸碰上小惡,小惡就沒有那麼該殺了,小惡自然成為觀眾同情的對像,是不是?但是這樣的劇情註定了你在走出戲院的時候,就忘了你的心靈真正會同情,真正關切的戲劇角色。看過,就忘了,好像是這類電影的宿命。
就算你是很信仰好萊塢文化的影迷,你也不能不承認,至少,《法櫃奇兵》還捧紅了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但是《神鬼傳說》的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壯碩有餘,神采不足,喳呼不少,帥氣不足,就是無法相提並論;至於Arnold Vosloo飾演的印和闐,如非特效驚人,亦不會給人太鮮明的反派印象,只能算是聊備一格的黑暗勢力而已。
在技術層次來講,本片的動畫特技很夠水準;就戲劇層次來講,本片完全沒有超越《法櫃奇兵》的刺激,和《大法師》的恐怖效應;就文化層次而言,更欠缺了《大戰巴墟卡》中對帝國文化入侵原始文明的深刻反省。
平心而論,《神鬼傳說》只是一部熱鬧有餘,但是很快,你就會忘掉它,也不會再討論它的電影。不過,《神鬼傳說》的特效場面確有新人耳目的力量,搭配印和闐大祭司的古埃及秘法傳說,好萊塢肯定會有續集接連推出,就算如此,《神鬼傳說》還是難登好萊塢名人堂。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