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妻子往生十年後,寫下動人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繼承人生》的丈夫與女兒,卻是直到妻子/母親瀕死前,才驚覺躺在病床上的這位女性,縱使再相逢,應已不相識。
好電影有諸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讓觀眾各言其志,每個人看完電影後都有眾多心得,可以書寫,可以分享,就像一塊巨石拋入水中,激起漣漪無數,而且漸散漸遠,不知幅員有多遼闊。
美國導演Alexander Payne參與編劇,根據女作家Kaui Hart Hemmings的小說改編而成的《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主軸核心是「親人死亡症候群」,但又另外搭配了「生前外遇」、「親子代溝」和「祖先遺產」三條副線,縱橫交織成浮世紅塵的人性肌理,既能讓觀眾「對號入座」(類似情境的感同身受),又能讓觀眾「冷眼旁觀」,寄予主角悲憫同情,不論主觀或者客觀,都能讓人自由出入的空間,世界就格外寬廣了。
《繼承人生》的故事設定在「人間天堂」夏威夷,但是男主角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飾演的Matt King的 開場白,卻直接對「天堂說」提出質疑,「天堂?去他的天堂!」凡夫俗子都羨慕能住在天堂的人,但是天堂中人卻依舊要為俗事煩心,債要償,情要還,更別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細節。不過,《繼承人生》批判的重點並不在夏威夷究竟是不是人間天堂,而是在天堂坐擁山河財富的子孫們,如何看待天堂人生?Matt King究竟要不要「變賣祖產」,出售那塊美麗海灣給財團?不但批判了資本主義下無盡開發的掠奪性格,更是對經濟不景氣底下,依舊好吃懶做的頹廢人生一計當頭棒喝。
電影劇情從Matt King的妻子Elizabeth(由Patricia Hastie飾演)滑水出了意外展開,「親人死亡症候群」其實是很多電影討論過的題材,《繼承人生》的犀利之處在於時間座標的往前挪移:別人都是死後的煎熬、醒悟與淚泣,本片卻把座標前移到一息尚存的暈迷時刻。生機不多,卻仍期待奇蹟轉機,還不到號啕大哭的時候,停在眼眶中的淚水,反而滌洗了哀傷家人的雙眼,得到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反省他們和「病人/死者」的關係,想要彌補的,想要再說一次的,即使已然得不著回應了,卻仍未到全然失去的絕望關頭,這種「尺寸之遙,意境全殊」的生死拿捏,構成了《繼承人生》的獨特韻味。
最辛苦的是Patricia Hastie,她唯一的演技竟然是躺在病床上,飾演「聞風不動」的植物人,有氣息,卻無知覺,有肉身,卻不能動彈,看似道具,卻牽動著所有的角色心情,雖然她不能再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靜默,卻存在;無言,卻有如無所不在的巨靈,對家人親友都構成強大的牽制力,份量極重。
昏迷不醒的Elizabeth,對她的家人造成了兩大衝擊:首先,女主人不見了,這位身兼妻子/母親/情婦/好友/女兒等多重角色的女性,就因為她的瞬間失能,迫使所有親友都能重新省視 她的價值與意義,這其實是「死亡」議題必定激發的人間反省效應,每一層關係的重新註解,都得著了這個破碎家庭縱深解剖:夫妻是怨偶,如今沒得吵了;母女爭執的不是管教,而是母親對父親與家庭的忠誠;情郎沒有不捨,反而如釋重袱,「幾許恩愛苗」,卻是「枉作相思夢」;論及婚嫁的心情,其實好友則要面對只說好話,不說真話的道德困境;父親則把女兒遭逢的劇變,一面倒地怪罪於女婿...不同的記憶角度,不同的論述反應,讓不能動彈,不能再辯駁的Elizabeth反而得著了更清楚的生命浮雕。
《繼承人生》的劇本雖然走的是家庭通俗劇的格局,卻不忘適時加進逗人爆笑,卻又極其辛酸的生命元素,其中之一是Elizabeth的母親早已失智癡呆,不記得自己的女兒,老伴說要去探視Elizabeth,「記遠不記近」的她卻解讀成要去見Elizabeth女王,得去盛裝打扮了,是的,骨肉至親也抵不過病魔摧殘,最高明的悲劇就是在笑聲中讓人黯然落淚,「參不透, 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正是我輩癡人。
其中之二則是Amara Miller飾演的小女兒Scottie,母親的瀕死暈厥改變了所有家人的生命節奏,從未體會死亡陰影的Scottie卻是再難閃躲,她用照相機拍下了母親的垂死畫面,理由是著名攝影機曾以這款主題獲獎,她亦有絕佳機會在母親身上捕捉死亡的陰影,但是有如「停屍遺照」的真實照片卻嚇壞了同學,引發了不小風暴,《繼承人生》的劇本用了讓人始料未及的角度,突顯了年輕世代面對生死逆襲時的因應態度,透過這些「獨家」照片,精準表達出孩子對母親遭逢意外後的驚惶、憤怒或不捨,同時,也因為Scottie在同儕中率先碰觸到死亡議題,這種與死神握手的經驗「優勢」,帶動了其他同學的生命啟蒙,有人到病房「檢視」,確定Scottie不是瞎掰唬人,有人則是在Scottie的怨咒下,避閃無門,只能接受死神輕敲別人家門的殘酷現實。
死亡會讓時間停格,死亡亦會催動人心反思,《繼承人生》因為多爭取到幾天的死前時光,讓停格與反思碰撞出更豐與更多元的親情論述,曹雪芹在「紅樓夢」裡曾經寫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繼承人生》就有這等功力。
想請問藍老師,對於編劇為何安排局外人男孩Sid跟ㄧ家三口同行的看法。
好奇藍老師,覺得奧斯卡男主角,誰會勝出呢?
今天剛去看了這部片 看似平淡 卻如老師所說的一般
我至今仍能感覺到情緒在片中所流動的力量 無奈文筆無法如老師般詳述心得 甚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