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2012年第62屆柏林影展的海報還是拿熊來做圖示,坦白說,我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從顏色、形象到構圖,幾乎與過去都沒有太大出入,又是一個影展即將開始的訊息吧。
今年的柏林影展最吸引我的話題並不是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獲頒終身成就金熊獎,亦不是大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出任評審長。梅莉.史翠普在影史上的地位早已確立,多一個獎,不會更添光彩,反而是她該得獎時沒得獎,其他人才會益形心虛吧;大影展的評審展歷來都愛請知名導演帶隊,名氣再響亮,主持會議的技巧再高明,最後還是得靠多數決,才能產生得獎名單。
今年的柏林影展最吸引我的話題是:「生日快樂,巴布斯堡影城(Happy Birthday, Studio Babelsberg)」。
電影問世至今已經有117年歷史了,世上有多少家影城或者是攝影棚能夠歡慶百歲生日?歷史悠久的攝影棚其實不少,問題至於能夠繼續營業者幾希?
台灣過去知名的影城包括了民間的華國、聯邦,有公家色彩的中國製片廠(軍方)、台灣電影製片廠(台灣省政府)和中央電影公司(國民黨),這些大廠如今安在哉?前四家早已走入歷史灰燼了,沒有幾個人記憶或者討論了;碩果僅存的中影公司也是一度面臨解散易主,好不容易才找到財團接手,去年投資了《賽德克.巴萊》和《皮克青春》等片,總算又有了些活力(當然,不能不提到後來在台灣最低潮時崛起的阿榮片場,在風雨飄搖之際,獨力撐起了台灣電影的香火,才能有今天的榮景)。
台灣人愛看電影,卻不太珍惜電影歷史,影城或影棚的沒落,固然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卻也反應著台灣商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賺錢,就打烊吧,文化算什麼?電影算什麼?在追求數字業績的商場現實中,沒有人願意供養賠錢貨的。但在台灣電影其開始活絡的今日,影棚未能發揮更大支援戰力,不但荒謬,也考驗著那些口口聲聲愛電影,願意發展影視產業的五都的執政者的眼光與誠意,五都幅員遼闊,有沒有人想要善盡地利,重起影城呢?
德國電影曾在1920年代帶動了表現主義的風潮,1930年代更向世人示範了政客如何利用電影來行銷理念與英雄偶像,1970年代則由雪朗朵夫、溫德斯、法斯賓達與荷索等人,帶動了世所矚目的德國新電影運動,不管運動如何起伏,巴布斯堡影城從1911年, 由Bioscop公司建立攝影棚,並在1912的二月由丹麥導演Urban Gad在此開拍了電影《The Dance of the Dead》後,一百年來,不管幾度易主?不管是公營或私營,就一直與電影工業脫離不了關係,Ufa電影公司更在此投資 Fritz Lang拍出了傳世之作《大都會(Metropolis)》,1929年,德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心之韻律(Melodie des Herzens/Melody of the Heart)》在此完成,連一手捧紅超級巨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的《藍天使(The Blue Angel)》也是在此誕生。
後來連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和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都是在這家影城完成他們的代表作品,柏林影展替巴布斯堡影展舉辦百年生日派對,不但即時應景,更多的是一份薪火傳承的驕傲,就算德國電影對世界影壇的影響力,排名遠不如好萊塢、寶萊塢、法國或香港,但是至少他們有家百年片場,而且設備持續更新(例如下圖的機艙內景,應該就是《痞子英雄》被迫花大錢向老外取經的場棚設備;再下圖的柏林街景,也有德國城鄉風貌,夠讓電影人安心取鏡了),最近交出了《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與《莎士比亞的祕密(Anonymous)》等片,持續滾動,持續生產,就是一家百年片場的最大榮光了。
影展當局排出了十部片子(每個世代一部代表作)做為向百年影城致敬的特別獻禮,因此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大導演穆瑙的1924年作品《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The Last Laugh, 1924)》,其他還包括
《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The Blue Angel))1930》
《吹牛大王歷險記(Munchhausen (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hausen, 1943)》
《兇手就在你身邊(Die Morder sind unter uns (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 1946))》
《Das Kaninchen bin ich (The Rabbit Is Me, 1965)《戈雅(Goya)》(1971)
《河屋(Das Haus am Fluss (The House on the River))1985》
《搖滾東柏林(Sonnenallee (Sun Alley))1999》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
《為愛朗讀(The Reader)》 (2008)洋洋灑灑,也算一時俊彥了。
懂得珍惜歷史的人,就能夠從歷史中整理出傲人素材,坎城影展廣邀世界導演拍短片,金馬獎去年做到了,柏林影展替百年影城所做的事,我們一時還做不到,忙著選總統的政治人物,一時大概也沒有空去思考這種文化議題,就權且讓我的文字給朋友們一點反芻思考吧。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