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常讓我們錯失了觀影焦點。
第一次聽到《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的片名時,我沒有多想了解導演或演員的名字,隨意就認定那是一部好萊塢的商業電影罷了,不看,應該不會可惜吧。
我錯了。
第一次覺得自己該認真去面《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這部電影,其實是去年十二月,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電影音樂頒給了「化學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替《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創作的電影音樂,甚至打敗了讓我印像深刻的《落日車神(Drive)》配樂(由Cliff martinez創作)。
我慢了。
2012的元旦假期,我終於看到了《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才知道原來那是《贖罪(Atonement)》的導演Joe Wright的作品,女主角同樣是《贖罪》的Saroirse Ronan,相較於《蘇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這才明白只有Joe Wright懂得怎樣讓Saroirse Ronan在銀幕上綻放光熱。
我後悔了,我的2011年十大外片片單真的要重寫才是,因為奇想電影,怎可少了《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要談動作電影怎可少了《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更重要的是,這麼關心電影聲音的我,怎可略過這兩部電影的聲音設計?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的創意跡近於《霹靂煞(Nikita)》,同樣是情報局訓練出頂尖女性殺手,差別在於Nikita曾經浪跡天涯,是個曾經酗酒嗑藥的小混混,Saroirse Ronan飾演的Hanna則是基因改造工程的精品,在情報員養父Eric (由艾瑞克.巴納/Eric Bana飾演)親手在冰天雪地中調教長大,而且早早就寫好復仇劇本,只要Hanna自認已然成熟茁壯,就要發出信號,吸引昔日夥伴上門來清理門戶,讓小小年紀的Hanna得以手刃殺母元兇Marissa(由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演)。
冰天雪地的白與靜,是電影開場時刻意經營的靜謐美學,讓Hanna的體能與狠絕有了強烈對照的參數,Hanna一箭射中野鹿時所說的那句:「我錯失了你的心!」不只是她的行動告白,也成了她的關鍵殺手鐧,出乎意料,又措手不及的同一句對白,就讓人看出了Joe Wright的細心與功力。
一如其他的殺手電影,《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也需要動作與視覺奇觀,Joe Wright的布局分為「訓練」、「狙殺」、「逃亡」與「對決」四個階段,Hanna一直在成長與進化(這就是她與眾不同的基因工程所以致之的能量),每一次的行動都有著媲美《特務間諜》與《霹靂煞》的華麗動作;每一次的行動都在The Chemical Brothers利用電子音樂與人聲吟唱的強烈節拍聲中配搭出貼準情緒與動作的律動,創造了極其豐潤的影音共鳴。即使有時候看似調式用老,卻也因為Hanna的行動能量與快速流轉的劇情轉接,油生了豔而不俗的節奏魅力,時而有處子婉約,時而有脫兔野性,聲音的複雜度對照劇情的目不暇給,全片有如一場豐富的視聽饗宴,所有用心與用力的音響細節,都值得所有關心電影音樂的創作者切磋琢磨。
Joe Wright在《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中給予Hanna在逃亡中的覺醒,其實是全片最有趣的安排,她遇到出遊的一家四口美國人,不但遇到了同齡少女Sophie,嘗到了青春的滋味(包括友情與愛情),初吻先要背誦百科全書中的相關牽動肌肉,既而差點扭斷男友臂膀的制式反應,都堪稱一絕,至於相親卻曖昧的同志肌膚觸碰,卻也在她當著Sophie之面屠殺追兵而告幻滅,至於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包括母女關係與姐弟關係)都是在雪地中長大的Hanna難以想像的人間溫度,她一個逃到摩洛哥旅館時,初次看見電燈、電視和音響時的百般混亂,卻也有著文明啟蒙的開悟趣味(只可惜.不知電力為何物的Hanna,竟然立刻就會操作起電腦,蒐尋起自己的身世資料,Joe Wright在邏輯合理性上跌了一跤)。
凱特.布蘭琪飾演的特務頭子Marissa有如童話故事中的狠毒皇后,亦有如換穿美國軍裝的現代納粹,只可惜,她對魔頭角色詮釋太過清楚鮮明,一開始犧牲替身的算計還看得出她的城府之深,隨後對相關人等的逐一滅口及派用殺手黨羽的情緒都太過制式化了,因此少了懸疑,也就少了意外,甚至連她與Hanna在樂園中的對決場景,也要她站在大野狼的裝飾之前,既定符號的拼貼太過明白,就白白浪費了這位好演員。
不過,諸如這些戲劇上的小瑕疵,都無傷大雅,整體而言,《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的觀賞性極高,而且是只要Hanna出手就有好戲可看,再搭配The Chemical Brothers的動人樂音,一部生猛有力的動作電影就此建構完成。
相當精闢,借分享。
《Hanna》劇中,攝影機三番兩次拍攝Marissa一絲不苟的生活態度,她的穿著打扮總是完美、刷牙總是刷到牙齦出血還不罷休。
潔癖,是單純對生活的要求;亦或可推到對人類基因的要求?(對不完者趕盡殺絕)
因為Hanna是怪物,不純種的人類。
不純種的人類?記得這項基因改造計畫在哪執行嗎?波蘭啊!!最多猶太人被屠殺之地,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理由不正是:因為猶太人不完美。
《Hanna》用一個科幻故事,隱喻了戰爭,但它又不單是如此。
Marissa一路追殺Hanna,來到Hanna祖母家中,她逼問Erik的下落,祖母不願透露,反倒問了Marissa一個問題:「為何妳不生小孩?」
這時候攝影機關注著Marissa的神情,她口說「我選擇不生!」,但是某種無法身為人母的焦慮和遺憾和忌妒,卻漲滿了她的臉龐。
Marissa,選擇不生?或是無法生育?
她一手創造出(主導)20個超人類,卻沒有一個是真正屬於她的孩子,她的計畫與殺戮,難道沒有一絲毫的自私與自卑!!
當她和Hanna終於面對面,假意和顏悅色地要求Hanna來到她身旁,Hanna不但拒絕,還轉身離去,這時,Marissa對她說:「年輕女孩,我不准妳這樣走掉!!!」
這語氣、這腔調、這神態....,Marissa確實默默地將自己拉拔到母親的地位,她愛她,可是她也恨她,因為她(Hanna)如此完美(能力強大),卻又如此地不完美啊!(基因變種/非自己的孩子)。
《Hanna》確實充滿著女孩對母親(女性)又愛與又恨的情結。
多謝你的分析,更豐富了影片的討論。
關於Hanna突然操作起電腦那段我也深有同感啊!
但是在DVD特別收錄的刪除片段裡面解釋了其實Hanna是先求助於網咖老闆才學會上網的,反而正片上刪減了此段,的確讓人疑惑。
有沒有請教過老闆都不重要了,一輩子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的女孩,真的不會想要如何從電腦下手的。
謝謝藍老師的影評, 個人覺得Hanna是2011年最被低估的片子! 非常有潛力成為cult film的小小經典..!很高興老師能特別為這部好片撰文! 然後要提醒老師的是, 那家四口人不是美國人, 而是英國人! 口音非常英格蘭之外, 也看得出來導演刻意把自己的英式幽默展現在這家人身上!
多謝共鳴及提醒。
當hanna在Grimm's house的時候 老阿伯魔術師給她護照時就提到過'...現在甚麼都靠電腦..'
影像上來說:若hanna第一次看見internet cafe時,
能與基地她取得自己dna資料時看見的大銀幕作個juxtaposition;也應該夠了.
http://www.focusawards2011.com/workspace/hanna-screenplay.pdf
拍攝腳本的確有網咖老闆上網教學一段,還有hanna亂google些有的沒的,怪有趣.
照這樣看來 應該都有拍 但都給剪掉了 導演不會不知道 不是失算
hanna這部電影 前半部叫人回味無窮
後半部看一遍都嫌多 就算downgrated到hollywood水準來看依然一樣乏味
一家四口是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