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的電影怎麼拍?五分鐘要說一輩子,或許太短了些;五分鐘要說清楚一件事,卻也可能嫌太長了些。
用古典戲劇強調的「三一律」來檢視作品純度,不失為一種判定標準,因為「三一律」強調「單一事件,單一時空,單一場景」,「三一律」追求的就是高密度的濃縮效果,前提是如何抽取時間長河的精髓?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一擊就中?
鄭有傑導演為《10+10》所拍的《潛規則》,堪稱是最符合「三一律」精神的力作。片名所稱的「潛規則」是中國在21世紀風行的一句業界語詞,泛指不曾寫在文字法條中,只在枱面下私自運作,卻不得不從的遊戲規則。台灣與中國雖僅一水之隔,但是複雜的政治與歷史情仇,對立的意識型態,都讓已經熱切通商與交流的兩岸關係,有著許多不能明說,卻得主動迴避的默契,例如明明是「中華民國總統」就得改稱做「台灣領導人」,中國對台灣的國旗國歌的打壓,更是層出不窮,
鄭有傑的《潛規則》其實是一部極其犀利的政治嘲諷短片,兩岸的政治鬥爭已經對峙了六十餘年,兩岸分治,以前各行其是,如今往來密切,市場供需之間,就讓政治有了插手空間,潛規則因此成了不成文的遵行法則。鄭有傑表面上是單挑潛規則,直攻國旗或國歌議題,透過創作者要想作品行銷中國,創作前就得先過濾(或自宮),避開國旗國號指涉的現實,挑逗台灣人積壓在心中的委屈情緒;實質上他更以極其犀利的砲火,轟擊了台灣人歷來動輒以訴諸民族情感的漂亮口號壯膽的心態。
《潛規則》描寫導演高英軒的新片場景是一所學校的司令台,助理張捷挑中的司令台頂棚上方不但有國徽,後方壁上還掛著一大塊繪著國旗的巨型看板,這是台灣常見的寫實場景,卻被導演罵臭了頭,有國徽,還有國旗,他的作品如何進得了中國?不能明說的潛規則,頓時成了阻礙拍攝的緊箍咒。
導演先要求美術指導改景,最後還是張捷找來了鐵鐃,得能卸下看板,不料,看板後方卻另外還藏有一個更巨大,也更敏感的政治幽靈。
鄭有傑不只是有勇氣,敢於挑戰政治議題,更重要的他有才情,懂得如何踩踏政治紅線,而不會引火焚身,尤其是對語言的運用,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看似閒談的幾句對話,卻字字珠璣,且切中要害。
例如,副導演廖苡喬一開始先說「國徽不行,黨徽可以」,既而再點出「管他是國徽或黨徽,我們自己都分不清楚,別人怎麼知道」,淡淡兩句話,左打共產黨的干預台灣,右批國民黨的黨國不分,簡單扼要,卻又犀利精準,尤其面對這股強勢的政治幽靈,誰能不低頭?
其次則是張捷好不容易找來拆卸工具,化解危機時,導演高英軒先是稱許他「解救了我們」,既而則改口為「解救了台灣電影」,這種自我吹捧,動輒就高懸台灣利益的口號式語言,不但在大選期間不時可聞,更成了許多人用來月旦人品的標準,鄭有傑看似在揶揄電影人的妄自尊大,實則是嘲諷了政治發燒的激情世情。
再者,當劇組人員開始拆除國旗看板時,開始傾斜歪倒時,副導演又不忘高聲喊出了:「要倒了喔!」那是副導演提醒注意,小心危險的工作專業,但是入眼的畫面卻是國旗將傾要倒的影像,頓時就句工作中的常見對白,就幻化成台灣的政治狂想曲,包括:反對黨本來就不認同這面國旗,巴不得它快倒吧;標榜捍衛國旗的執政黨,要歡迎對岸大老,卻也刻意要拆國旗......政治人物炒做國旗圖騰,苦的是那些曾經向國旗行禮致敬,立正高唱國歌的升斗小民,台灣的矛盾,台灣的痛苦,就在這個硬行拆除國旗,以迎接利益的荒謬劇中,提煉出高濃度的苦澀滋味。
當然,最致命的一擊則是躲在國旗背後的政治幽靈(那是一句口號,但是提早在文章中寫出口號內容,就失了觀賞趣味,就容我保留一下吧)。曾經盛極一時,曾經風雷鼓動的政治運動,終究都會過去的(還記得《芙蓉鎮》裡的結尾嗎?有人敲鑼喊著:「運動,又要運動了!」),只是我們何以如此就快速遺忘舊的口號?我們何以如此就又輕率服膺新的口號?
政治果然是高明騙術,但是只有藝術才能點出政治的荒謬,亦只有藝術家才能在政治羅網中殺出血路。《10+10》將於明年二月在柏林影展映演,片中的國旗符號和國旗歌音樂,老共還有強行干涉(不管是修剪或消音或禁演)的空間嗎?鄭有傑的《潛規則》,極盡小而美,短而帶勁的高密度張力,堪稱是2011年最精彩的政治電影。
寫得好
週末專程北上台北觀賞
本短片安排在約莫整個片長中間播放
相較其他導演的作品
本片的表現手法的確讓人眼睛一亮
尤其是
當片中的國旗木板倒下後
片中導演看到牆上的東西時
整個畫面頓時特寫在導演生動的臉部表情上
讓人看了真是拍案叫絕!!
拆國旗的那幕,背後配上的國旗歌也為諷刺的味道加料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