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拚鬥衝刺和殺伐的是小兵,主帥的戰鬥在於謀略鬥智,不必鬥氣鬥力,一切全放在心上,不必多做解釋(因為說白了,段數和格局就低了),英國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執導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卻另外多加了「鬥嘴」元素,平添了不少趣味。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時空景設定於1939年的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希特勒指揮的纳粹德國以摧枯拉杇之勢,很快就席捲了歐陸各國,東方戰線只剩蘇聯,西方戰場則是只剩位居大西洋上的英國隔海對抗,對英國人而言,這場戰役不但是空軍和海上戰力的決戰,更是英皇喬治六世對抗希特勒的領導人戰爭,人比人,急死人,因此成為全片最有趣的政治潛流。
希特勒是一代梟雄,能言善道,從《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等紀錄片上可以清楚看見他雄辯滔滔的演講神采,手勢和表情都極豐富的他,就算聽不懂德語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威風凜凜。面對這麼一位懂得煽惑群眾的領導人,木訥寡言又口吃的喬治六世,若想上場辯論,根本就是未戰先敗,癡人妄夢。
在私人的競技場上,懂得藏拙或者避開對手鋒芒,其實都算是善戰高手,但在國家的生死存亡之秋,國王其實沒有迴避閃躲的縫隙,正面迎戰是他的天職,即使是在註定劣勢的場合上,仍要奮力一搏,不輕言放棄,才是最可貴的王者風範,這點人格特質,其實正是《王者之聲》的主軸思想。
知已知彼,百戰百勝,不但兵書上如此書寫,真實人生裡亦是無人懷疑的真理,《王者之聲》的安排就是讓喬治六世在私人的不時放映室裡,播放著希特勒的新聞紀錄片。電影新聞片是電視尚未現身之前,非常重要的訊息管道,透過一部又一部的新聞短片,觀眾可以不出門就知天下事,效果就如同如今我們在電視新聞中所看到的外電影片,差別在於電視可以透過衛星連線現場直播,電影新聞片限於科技,先是拍攝,既而沖片,還要配音剪輯,最後再印片轉拷貝,還得運送各地才能讓人看見新聞現場,時效性差了很多。
取得資訊的速度當然會影響決策品質,不過,那是英國總理的責任與壓力,身為一
高明的藝術往往只要略做暗示,意境就可全出;硬要細說分明,反而著相露餡,意境就遜了。觀摩希特勒的演講風采,正是喬治六世揣摩對手斤兩,研擬對策的必要功課,一切看在眼中,即使心驚,即使膽怯,也不能吐露半點心思,男主角柯林.佛斯(Colin Firth)在詮釋這場戲時,臉上表情明明是雲淡風輕,喜怒全無的呆板神情(一如他與妻子一起聽著廣播時的面無表情,內心卻已不知有過多少盤算計較),七情上臉,情緒外露,自然就有戲劇張力,卻顯然太過做作。只要細心之人立刻就能明白在他內心翻騰的焦慮與焦燥之情:對手如此強悍,我該如何因應?人生命運無常,難免會有「人比人,氣死人」之歎,但是身為交戰敵國的領導人,喬治六世面對的卻是「人比人,急死人」的無盡壓力,畢竟,以下駟對上駟,丟臉事小,亡國事大,看不見的隱形壓力,就在這隻希特別的新聞片中匯聚成河,衝撞,也督促著喬治六世一定要在宣戰演說中,盡一己之長,力拚到底。
俗話說:山雨欲來風滿樓,不一定要大雨唽哩嘩啦下,只要風聲大作,意境即已完成。懂得從客觀環境切入,就能充份營造氣氛,湯姆.霍伯就是懂得從小處著手,從生活細節中擷取動人元素,他的導戲手痕才能獲得導演同業的肯定。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