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才會去競逐金錢遊戲;有閒,才會讓金錢去砸藝術品,法國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執導的《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 /Sans Queue Ni Tete)》中對於藝術品的標售與歸屬,有特別的視野。
人生器皿的創作原是為了生活便利,有了氣力與閒暇才會想到如何精進,因為追求精緻,所以就出現了精品藝術,但是一旦成為藝術品,陳列與觀賞的功能取代了原本的實用性,審美距離拉開了人與藝術的互動關係,人間氣味頓時褪色,器皿的原始性格蕩然無存,就像進了動物園中的珍禽異獸一般,只能遠觀驚歎,再也不能恢復本色了。
《特別服務》的開場戲就是飾演妓女愛麗絲的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正在採購一只名貴水果盤,藝術精品讓人驚豔,而且所費不貲,但是一旦放回家中桌上,你捨得放水果上去嗎?不會磨損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嗎?除了陳列展示,水果盤的原始功能立遭強力限縮,一旦沾上了藝術之名,更加突顯了天生麗質,卻也更遠離了人間煙火,物皿是升格了?還是蒙塵了呢?
生活藝術品的矛盾論述,其實可以參考另一位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所拍的《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阿薩亞斯追本溯源地把名家器皿走完人間行腳後,因為主人的老逝凋零,最後落足在博物館的歷程做了形移勢改的時空對比,那是實用論領先觀賞論的邏輯;《特別服務》則是從觀賞點切入,水果盤如果擺在陳列架上當藝術品,叫什麼名字已經無啥差別了,一旦愛麗絲買了水果盤回家,擺在茶几上變成生活中可乘載物件的容器,或許才又恢復了本色溫度。
《特別服務》的第二個趣味則在於討論藝品的知音。
電影中的兩位男主角夏維爾(由Bouli Lanners飾演)與皮耶(由Richard Debuisne飾演),都是知名的心理醫生,工作壓力雖然大,但是醫生收入也豐厚了他們的物質人生,兩人在藝品拍賣會上是不打不相識,爭相出高價標天使雕像與燭台,出價時,兩人互不相讓,比財力,亦比決心,但是爭了半天,兩人走出拍賣場時,卻渾然忘了剛才的搏鬥,皮耶順手就把自己剛標來的天使雕像給了夏維爾。為什麼?重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他享受那種競逐的樂趣,而非是真的對藝術品有什麼迷戀或偏好,亦即藝術品只是一種情緒出口。
皮耶瘋了嗎?皮耶錢太多嗎?《特別服務》的這場拍賣戲超越了世俗人的經驗法則,卻成功讓人看見了兩位布爾喬亞階級的空虛與茫然,他們的職業雖然都是醫生,但是相當程度上,他們病得都不輕,才會有了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
那尊天使神像基本是全片的象徵神祉,《特別服務》的醫生與妓女相當程度上都有著濟世淑人的功能,異曲但同功,所以,拿到天使的夏維爾願意把它轉贈給愛麗絲,感謝她救苦救難的努力(至少,讓他確認了自己暴燥不耐的問題不在冷感或無能,而是少了人生的愛與關懷);多次凝視著天使憐憫俯首神情的愛麗絲亦豁達於自己的中年倦怠與職業疲乏,因為相較於療養院中的弱勢人兒,她確實萬幸太多,這亦是她終於還是把天使神像捧到療養院的心情,紅粉配佳人,寶劍贈英雄,美好物件只有安放在最合宜的人間位置才鮮活,才能得著活力與永生,也因為一切都從混亂中重新歸位,所有的迷惘與失落,才得著了真正的救贖。
《特別服務》的主題沈重,主角心病都很重,但因相關意像清楚鮮明,解讀起來並不艱難,反而有著苦盡甘來的解脫,亦算是對觀眾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療了。
寫得很好!!! 想請問您對最後Richard Debuisne給雨蓓(賣古董書畫商人的)名片的看法??謝謝你:)
今天進戲院看了這部片,
4排座椅24個位置的小小廳。
看完讓我開始對法國文化有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