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幕上看到「Fin」或「The End」的字樣,通常就是觀眾起身的時候了,這個字眼意謂著電影夢幻已然告終。
但是寧浩導演執導的《瘋狂的賽車》的第一個畫面卻是漆黑的銀幕上,只有「Fin」這三個字母。
是的,這是趣味,亦是機巧。電影還沒有開始,怎麼就會跳到結局了呢?除非,「Fin」不是「Fin」,而是另有解釋,除非你的字彙中,容許多元岐異的解讀,「Fin」不只是意謂著電影終場的終結,用運動賽事上,「Fin」往往意謂著勝利的終點,誰先到達終點線,誰就是贏家,田徑選手如此,賽車選手亦然。
《瘋狂的賽車》的「Fin」指的就是自行車競速賽上的終點紅布,誰先闖過終點紅布,就是冠軍。把「Fin」擺放到起點,其實就是一種故意的誤導,要在錯愕中帶動驚愕的喜趣,這就是「誤讀」的樂趣,導演玩得不亦樂乎,也許可觀眾另外給予解讀。
寧浩安排送給觀眾的「誤讀」禮物在於第二次的終點紅線上。
黃渤飾演的賽車選手耿浩,歷經了挫敗、陷害、欺騙、冤曲和追緝後,陰錯陽差又回到了賽車場上,而且是再次遇見了開場時以一肩之差擊敗他的對手,同樣拚力,同樣爭強,這回黃渤以極大的優勢取得領先和勝利,但是就在他闖過紅線之後,他並沒有因此停下來享受勝利的喝采,他繼續往前衝去,絲毫不想停留。
紅線曾經是他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終於得手的勝利時,何以又讓他輕輕溜走了呢?答案是因為生命中還有比賽事獲勝更重要的事:他寧可保住小命,也不要被後頭緊追的黑道給追上,給殺了。
這條紅線的「誤讀」情趣,正是《瘋狂的賽車》韻味最深濃的人生啟示錄。
電影的開場論述指的是拚盡全力的追求,後來的論述則是咬緊牙根的竄逃,從追求到竄逃,用力的程度或許相近,情懷卻截然不同。追求往往浪漫又感性,試圖在陽光與汗水中編織著夢想;竄逃則極其務實,沒了感性,只有理性的算計。人生因為感性,所以有夢;人生因為理性,所以精打細算。
一輩子追求的夢想,就在眼前,感性衝撞,何等豐沛?但是夢想喊停就停了,說不要就不要了,是感性太過虛幻,還是理性太過強悍?人生追求的夢想中,有多少念茲在茲的事,曾經讓人「寤寐思服,思之不得,輾轉反側」的呢?有思有夢,因此起了爭雄意,有了得失心,再難輕意鬆手。
黃渤在《瘋狂的賽車》中是大腦少根筋的傻子,一輩子不會做別的事,也做不成其他的事,他在紅線前摔了一大跤,從此與最愛的賽車無緣,但也就在山窮水盡之際,卻也重回最熟悉的賽場跑道,一樣的空間,一樣的對手,一樣地拚命向前,唯一不一樣的是他的心境,終於一馬當先闖過「Fin」的紅線,再無疑義成為最後贏家時,他卻再無戀棧,為著另一個更緊迫的現實壓力,揚長而去了......原來,人生的夢想可以如此等閒拋棄。
同樣一條紅線,同樣一個「Fin」,心境不一樣了,味道就全然不同了。但我更相信黃渤在《瘋狂的賽車》中,其實沒有想那麼多,以上的詮釋,都是我自己的「紅線」狂想曲,都是我的誤讀,然而,誤讀卻也是導演故意岔引的方向,電影多開闢出了一條岔路,觀眾卻又自行闖盪出更多的岔路,緣起相同,解讀相殊,但又何妨呢?人生的意外,電影的意外,千百倍於你我的誤讀吧?!
前作"瘋狂的石頭"也是相當有意思! :D
同意,請參看我在2008年三月的往昔文稿,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03/post-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