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把《Julie & Julia》譯成《茱莉對茱莉亞-隔代廚神》,前半段是音譯,後半段是意譯,前半段忠實,但是不會吸引人;後半段有趣,雖然未必貼合實情,卻是比較好行銷。
台灣人則是把《Julie & Julia》譯成《美味關係》,前半段含蓄地點出美食的誘人力量,後半則是貼切地點出了名廚與丈夫,朋友,以及食物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因為曾有一齣連續劇就叫做《美味關係》,綜合計算起來,行銷似亦不難。
但是,整部《Julie & Julia》或許試圖勾勒出廚神的人生丰采,但想探討的卻是人人生風景,美食不是焦點,人際關係才是,心繫美食的觀眾,看了難免意猶未盡,會油生若有憾焉的失落感,但是從人際關係中看見不變的人性,或許才更有意思。
茱莉亞身高六呎二吋,大約
至於戲中的茱莉則是由年紀和時代相差了五十年以上的艾美.亞當絲(Amy Adams)擔綱,她的目標是要來具現當代職業婦女,不甘只為混口飯吃,碌碌過一生的矛盾心理,為了追尋,她捨得奉獻,也懂得付出,卻也無可避免地在爭吵、崩潰的情緒壓力下掙扎起伏。
《美味關係》明明就是以兩代美國女廚師為主軸的電影,但是,導演諾拉.艾佛隆(Nora Ephron)或許在不經意之下,卻讓我們驗証了「成功的女人背後必定有不凡的男人」。一位是飾演茱莉亞外交官老公的保羅(由Stanley Tucci飾演),以及由Chris Messina飾演的茱莉考古雜誌編輯老公艾瑞克。
職業或許不同,年代亦相差懸殊,但是他們卻都是老婆夢想的熱情擁護者,保羅給了茱莉最大空間和金錢去學遍法國菜,並且狂喜分享著老婆的出書成就;艾瑞克則是美食部落格的發想者,也願意陪她一起觀看「茱莉亞時間」的電視烹飪教學(如今有多少男人有此耐心?),更是每一道佳餚的第一位食客...保羅與艾瑞克的共同特質就在於他們是最忠誠的信徒,有了他們的陪伴,兩位廚師的烹飪旅程才能如魚得水。差別在於,保羅沒有脾氣,幾近逆來順受,完美到不近人情,艾瑞克雖然會生氣出走,但也很快回頭,沒有讓意氣口舌之爭成為難以解開的疙瘩,也幾乎堪稱是當代完人,正因為兩人的相似度幾近百分百,以致於本來想要透過半世紀的時光落差,來探索美食當前,誘惑難擋的人性對照,卻因此成了同質性太高的同志俱樂部,只像是平行線,少了火花燦閃的交錯力量。
我相信導演並不想把《美味關係》中的美食感覺,像《料理東西軍》那樣透過特寫鏡位,拍出淌油、滾泡、煙騰等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滋味,導演只是重現了食譜中許多經典料理的成品,然後再搭配所有食客高歎:「yummy好吃!」的絕倒表情,她忘了,這種拍法,所有美味只在演員嘴中翻騰,觀眾全然參與不到,不知道食材好壞的差別何在,料理手法的等級高下關鍵為何,美食當前,卻全然使不上力,觀眾的焦慮油然而生,觀眾的失落也油然而生。
美食電影不能讓人滴下口水,基本上不能算成功,《美味關係》的最後一道名菜是去骨鴨,做工繁瑣,但是最後端上桌送進演員口中之際,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得出精彩形容詞來形容那種入口美味,只留下無可名狀的快感表情,觀眾會不會因而覺得很悶?《美味關係》強調了關係,弱化了美味,正是其創作上的致命傷。
頗有同感,
編導擅長的是女男間的關係與拉扯,
食物之於人生,
是新課題,
編導很厲害,
我很愛看她的片,
可惜自編自導,容易有盲點,
片名恰恰點出此片缺少的力量---
美味關係!
多謝回應。
我看過的影評不多,可是我很喜歡你的見解,而且你的文筆很棒!:)
ps.這可能是你忽略的小細節→以"以"由Chris Messina...(略)
感謝提醒,筆誤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