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獎頒獎前夕,我收到了以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做封面的最新一期Time雜誌,封面上除了凱特的照片外,只有兩個英文大字:「Best Actress(最佳女演員)」。
當時,我嚇了一大跳。天啊,Time雜誌真敢賭,奧斯卡獎馬上就要頒獎了,誰贏誰輸,可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沒有模糊的空間,凱特真要獲獎,也就罷了,萬一不是她,Time雜誌不就丟臉丟大了嗎?
可是,進一步細想,這一招可是Time雜誌很高明的一招,在編輯學上玩了一語雙關的遊戲。一如這篇在奧斯卡獎前十一天所做的專訪中所強調的,所謂的「最佳女演員」一詞,可以形容凱特在當特女演員中獨樹一幟的成就,更適用於押注,稍後才要揭曉的奧斯卡獎如果真是凱特獲獎,Time雜誌就等同於預言先知了。從結果論來看,顯然Time雜誌賭贏了。
賭注,其實不過是編輯的眼光精準,訪談深入核心,才是這一期Time雜誌吸引我反覆細讀,再三咀嚼的原因所在。
精彩的專訪文字都有開啟讀者眼界,寫出受訪者人生真性情的功力,這篇由Mark Harris所撰寫的文章中至少讓我看見了這位女明星的人生堅持。例如他筆下的凱特就有如「入太廟,每事問」的孔子,拿孔子比擬凱特?也許有人覺得我形容得太誇張了,太捧這位女演員了,不過,我強調的是「每事問」的工作態度。
演員每回對於新片題材的第一手接觸就是劇本,拿到劇本後開始分析台詞、動作與性格,做功課的紮實與精細程度關鍵著演員的詮釋能量,凱特的習慣則是在劇本上細細麻麻地註記上她的剖析與理解,她隨身還會攜帶一個文具小包,有鉛筆,有相機和錄音機,所有可以用來幫助她理解劇情與人物的工具,隨時都可能派得上用場。
不過,這種每事問的好奇態度還是有不同程度的,首先,她強調每接演一個新角色,她不會刻意去設計一些動作以討好觀眾,也不必故意去美化這個角色,但是一定要了解這個角色,只有了解,才能做出最貼切的詮釋,而她的問題就精細到包含演員的裝扮道具,諸如要不要戴眼鏡?平常,會不會把眼鏡挪到頭頂上去?這種跡近瑣碎的小動作,都是她必做的功課之一,銀幕上也許只是一閃即過的鏡頭,卻可能讓這個角色透露出自己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創造更有說服力的效果。
第二個層次則是對導演選角考量的追問,她最愛問導演:「你為什麼會選中我來演這個角色?是因為臉蛋?是身材?或是其他?」明白了導演在選角時的考量,她才能更精準地迎合這種期待。
表演往往考驗也解剖著演員的內心層次,演員淺薄,層次就少,這是先天的局限,但是聰明的演員都知道透過後天環境創造自己的利多,與對手演員激發火花是其一,明白導演選角時的主要考量,藉勢使力,也是一條捷徑。可想而知,與凱特合作的導演壓力有多大:你會遇上一位凡事問個不停的女演員,但在她的嘮叨糾纏中,原本模糊的會變清晰,原本說不出口的意念,就會找到更妥適的表達方式,她的要求,其實是讓更多潛藏隱形的底層事物,逐步浮出水面,得能全方位伸展手腳。
根據這樣的訪談內容,再回頭檢視凱特在《為愛朗讀》中的角色詮釋,不論是住家前廊初會時,看見罹患猩紅熱的少男發燒嘔吐就拿水潑洗的動作,然後又以肉身擁抱給予溫暖,舉手之勞的平常小動作,就是能給落難少年體心難忘的回憶;至於她每一回碰觸文字時的瑟縮畏難(特別是要驗她簽名筆蹟的那一刻),隱藏得極其小心,卻又不時會顫動外露的細緻心情,一直要到真相大白之際,才讓人恍然大悟,不禁拍案叫絕。當然,她在法庭反問法官:「難道我不該加入西門子嗎?」理很直,氣不壯,卻也不卑,眉宇中盡是平凡小人物只能隨著時代洪流載浮載沈的生存無奈,卻也讓人對時代悲劇的多元面向有了更多的同情與了解(雖然,因此也使得部份人士指責電影對納粹惡行太過寬容)。
這篇專訪文字中,最精彩的一段話是他的導演先生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說的「她讓生活簡單化,讓演技迷宮化(這是我簡略的意譯)。」育有一兒一女的凱特,平時努力做個平凡的好媽媽,工作時,則要幻化成人間精靈,演出人間千萬風情,在簡單與迷宮中自由來去的人生,這位外貌絕對稱不上豔星,甚至只能以小胖妹形容的女演員,比起他人,顯然很清楚自己的生命方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是凡人,她卻是能夠深人凡人靈魂的最佳女演員了。
用功的演員真的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