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有時是種等待,有時代表了歎服,有時則是意味著再教育的時機。
今天看了《x戰警:最後戰役》的試片,正片結束時,最後一組字幕打出了八個字:「精彩伏筆,就在最後」。
電影中,沒有人講這八個字的對白。
這是台灣電影公司特別送給影迷的八字密碼,看得懂的人,就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等著伏筆浮現。
看不懂的人,一看到字幕出現,早早起身走人了。
今天則是比較特殊,三百多人的試片現場只有少數幾個人起身,多數人則是安安靜靜地坐在原地,等著謎底揭曉,銀幕上,動畫師、特效師的人名字幕一排一排地往上跑著,John Powell打造的主題音樂已經換了三組主題了,竟然都還沒跑完,觀眾開始有些聒噪,有些不耐煩了,「我們是不是被電影公司耍了?」鄰座的朋友這樣問我。
三十年前,金馬獎國際影展剛起跑時曾經訓練出一群懂得遵守國際禮儀的電影人:電影不是劇情結束就結束的,一定要到字幕都跑完了,才算終結。尊重電影,就要看完全部的字幕,尊重創作者就要看到字幕表全都跑完。坎城、柏林等大影展的電影首映都是等字幕演完了,大家才鼓掌,會堂才亮燈的。
不過,銀幕上這現出現的文字不論是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或瑞典文…,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而且那些文字多數都是工作人員的姓名,覺得已經完成娛樂交易的消費者,走人閃人,自然不過,硬留下看字幕,有點矯情。
多年來,看過無數的試片,唯一信守這個禮儀的影迷,大概就是李幼新了。
每回遇到德文、伊朗文或瑞典文…的字幕時,多數人一片霧茫,根本不知所云,早早就打道回府,不會硬打腫臉充好漢,只有他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一旦有電影院不肯放完最後字幕,就切片開燈時,他還會寫文章好好地批評戲院一番。
其實,工作人員字幕,常常可以做文章的,最特殊的例子就是007電影《殺人執照》中的角色幾乎人人都是菸槍,噴煙噴得很兇,所以才在字幕上加註了一排抽菸有害健康的警語,應付一下官署,因為多數人看完故事就散了,不會細看工作人員字幕上的特殊文字。
比別人多一隻眼睛,多一點心眼的記者,只要多勤快一點,多守候一點,或許就能從中找到與眾不同的報導角度。
字幕表對我而言是最有力的情報資訊站,長期研究電影音樂的我,往往被動聽的歌曲和音樂感動,卻不知曲名,通常,答案就在字幕表中,眼尖一點,即時拿出筆來記下曲名、作曲家或演唱家的名字,不用買原聲帶,也許還能找到更多的音樂素材,來滿足看電影的感動與渴望。
早期的電影怕觀眾不理工作人員辛勞,總是早早就把主要工作人員的名字都在片頭之初就先上完了,可是太早上字幕,只有暖身功能,不能直接帶動戲劇熱情,所以才漸漸移到片尾才一次跑完。
1995年之後,閒極無聊的好萊塢記者試著做了統計,發現電影的片尾字幕有越來越長的趨勢,不是好萊塢想學成龍那樣硬要加上一些拍攝花絮或穿幫畫面,增加和觀眾的互動熱情,而是好萊塢人相信片尾字幕表越長,意味著電影規模越大,動員人力多,所以肯定是「大片」。
這種講法有點阿Q,真正的大片,不需要靠片長或人多來唬人,內容感人才是真正的力量,但是影片格局大,動員的人自然多,讓所有參與的人,不管是直接或間有貢獻的人都能上榜,其實是很窩心的處理,有點祖宗牌位序族譜,論功行賞的功能,於是明星的司機、私人助理都能上榜了,他們可不是閒人,沒有他們隨伺在旁,明星的情緒可能安靜不下來,戲就未必演得好呢。
我們等了大約六七分鐘,就在《x戰警:最後戰役》跑完了底片和沖映設備器材名稱後,底牌終於揭曉,十秒鐘的畫面,先看到病床旁有一位護士,正在照顧一位看不見臉孔的病患,原本是昏迷的他,卻突出傳出一個熟悉的聲音,鏡頭切換回護士一張驚訝的表情……這是什麼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最後非最後,戰役無了時……阿彌陀佛…好萊塢人真的很會玩,我敬佩。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