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以淚洗腦

as91600.jpg

藝文創作常有暗流伏筆,試圖透過甜美的糖衣包裹,悄悄滲透進觀眾的心靈,《唐山大地震》就在淚眼婆娑中暗藏著導演馮小剛挾帶的洗腦企圖,比對原著,找到刪去的部份,鑒認新添加的細節,真相就能浮現了。

 


 

馮小剛雖是技藝純熟的大導演,但是《唐山大地震》卻包含著政治洗腦的企圖,催淚糖衣的核心其實是「中國崛起」的強力論述。

 

最關鍵的一句對白在於女主角徐帆與失散卅二的女兒張靜初重逢時,看著女兒手上的手機照片,發覺收養女兒的養父母(陳道明與陳瑾)穿著解放軍裝,於是徐帆脫口而出說:「解放軍是咱們恩人啊!」

 

這句話,可以平常心對待,解釋成災民對昔日恩人的感恩心情,但在《唐山大地震》中卻是馮小剛精心設計的強力的洗腦工具;因為電影中的對白都非偶然,徐帆沒頭沒腦歌頌起解放軍,其實是主旋律電影最愛玩的技倆,那是一種催眠呢喃,那是一種訊息釋放,真正的企圖在於滲透「中國與解放軍」的正面能量,這種創作心態如果放大在馮小剛的人生地圖中來看,就得著更清楚的連結了。

 as100722081.jpg

首先,是馮小剛對於解放軍的根本認同。高中畢業後,1977年,馮小剛先在北京附近坦克師宣傳隊幫忙,錯過徵兵時期,只能穿軍服過癮;1978年,馮小剛被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特招入伍,從事美工工作,不但成了真正的軍人,而且還是幹部,軍服上身的他只覺自己好風光,曾經說過以下名言:「穿著這身軍裝,你就是保護老百姓的,你就是為老百姓幹事的,就是要學習雷鋒的!」

 

其次,《唐山大地震》改編自加拿大華人作家張翎的長篇小說《餘震》,片中由陳道明和陳瑾飾演的養父母,其實並非軍人,而是財稅會計專家,養父還曾經對養女方登有過性騷擾,才會讓飽受地震創傷的方登,毅然決然遠赴外地求學和就業,甚至拒絕墮胎,寧可未婚懷孕,寧可退學也要保全新生命,不惜做一位單親媽媽。養父從會計變成軍人,目的自是打造解放軍認養孤兒的愛人,所以陳道明只能做「聖人」,不能有私欲,他是無怨無悔,最包容也支持張靜初的精神與經濟支柱,性騷擾的情節自然不便與解放軍連結在一塊,留給陳道明的全是聖潔的光輝,養父作為已達超凡入聖的當代完人地步,解放軍根本不需要再找其他代言人了。這也是為什麼徐帆看到陳道明的軍裝照片時,會脫口而出說:「解放軍是咱們恩人啊!」政治洗腦的符號與訊息連結,就是這樣建構出來的。

 

《餘震》的原著作者張翎說:「小說描寫了痛,電影描寫了暖。」其實已經是原著作者最委婉的抗議了。

as56_21.jpg 

第三,《唐山大地震》裡出現的解放軍人全係正面符號,不論是徐帆背負著重傷的兒子方達尋找醫護協助時,眼前盡是排山倒海的救援軍潮,接過孩子的解放軍,最後甚至一把扛起了跡近虛脫的徐帆(我相信,災區中必定有很多類似救援故事,救命之恩,只有當事人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電影後來轉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時,解放軍的救援更有規模更快速也更有效率了,災民沒有爭吵,沒有抗爭,只有理性的哀嚎,馮小剛其實是刻意避開了煉獄實況,只想完成他的人間送暖和舊怨救贖的主題,目的當然還是在建構解放軍「救苦救難」的菩薩傳奇。

 

有了這前後後呼應的救災論述,再回頭看看陳道明收容方登的過程,從解放軍的食堂、毛澤東的喪祭,到噩夢驚醒的午夜夢迴,陳道明沒有任何疾言厲色的軍人威儀,全是溫暖可靠的慈父模樣,馮小剛不容解放軍形象沾惹上任何砂子的「潔癖」,其實和他在《集結號》中對於死難戰士雖有無盡憐憫,但對黨國更有終極信任的創作態度如出一轍。as100722084.jpg

 

馮小剛在中國能有如此火紅氣勢,一方面得力於他有圓熟技法,另一方面則得力於他的中心思想,是那麼貼合國家政策的主流思想,風生潮起,他深諳主旋律的精義,又是衷心認同,自然就有魚水交歡的共振效果了。

 

我不想太挑剔《唐山大地震》的人性部份,畢竟那是一場人間災難,創傷後遺症,即使卅年也未必能夠平復,但是眼看馮小剛如此滲透他的軍魂意識,卻又深深不以為然,道理很簡單:陳道明不是解放軍,養父母與養女間的關係,依舊可以自然動人,硬要把光彩和光榮都送給解放軍,馮小剛就真的算計太多,太藏私心了。

 

42 Comments

....硬要把光彩和光榮都送給解放軍,馮小剛就真的算計太多,太藏私心了。

也不算是算計太多,誰知道這部電影有沒有政府出資? 在電影裡放送西溪濕地,歌頌解放軍,我想這也是"山也BOT,海也BOT,政戰工作也BOT"的雨露均霑的"軍愛民,民敬軍,軍民合力防災抗洪"的"學雷峰日"精神所在吧!

古今中外,帝國都是這樣崛起的.

不知為何,突然懷念起婁燁的"頤和園"起來了,
或是"蘋果"....那才是我眼中的大陸印象.

《唐山大地震》僅有一點的現實批判力量,其實是藏在陸毅飾演的那位大學生身上(搞大了張靜的肚子,卻只想靠人流(墮胎/人工流產)解決問題。

我也好奇,
本文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算計與私心又在哪裡?

我更好奇,署名「賢」的網友,到底在好奇些什麼?
我的寫作是先看到人家的好,
《唐山大地震》的催淚本事是一流的,
我自己都流過好幾回眼淚,
但是我更清楚看見
導演是別有用心的,
把我理解的實際訊息讓大家也看見,
就是我寫作的目的。

沒有算計,亦沒有私心。
更不會盲目起鬨。

reallY?

寫得真好,真犀利透徹,
一眼看出大陸電影與藝術
社會終極的癥結與問題!!

中天陳文茜的節目有提到
唐山市出資本片50%
馮小剛也不避諱說了:
等到沒盜版的一天 就不會再有置入性行銷

更提到美國新聞周刊讚譽他為
中國的史帝芬史匹柏

我想謗譽相伴,應該是很多人對他的評語吧!

冒昧造訪留言.

個人在8.11專訪馮小剛
有問到劇情中解放軍角色的問題
提供藍先生參考:

問:在小說中完全沒有出現解放軍的角色,在電影中好像扮演滿重要的一個部分,它是因為要抓緊主旋律的關係嗎?還是什麼樣的因素?
馮小剛回答: 不是. 我就是尊重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你要是拍攝唐山大地震,其實你就有一個重要的一個東西, 你是不能被忽略的. 就是當時有很多的軍隊進去,去用手去挖這些遇難者,我也在部隊待過,我的很多戰友也都參加過這個,但是我們又沒有那麼多的篇幅去表現,地震這個故事還要往前走,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所以我就想那收養這個孩子,我覺得應該是一個軍人家庭收養的,但是跟我自己當過兵,我對那個時候的那個部隊,我是其實是,我挺眷戀那個時候的生活的,我也有感情.

問:所以你當兵的時候 也有參唐山大地震的救災嗎?
馮小剛回答: 沒有,我當兵的時候,唐山大地震已經發生完了. 我七七年當的兵,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因為這個部隊有新兵老兵,我的一些戰友參與過唐山大地震救災.

多謝補充,我沒有否定救難軍人的貢獻,只是提醒大家馮小剛是極具策略企圖地改編了原著,加進了他的意識型態。

講到黨媽媽救災的貢獻 更可以參考這兩篇...

影片《唐山大地震》,使我大失所望
http://www.blogchina.com/20100713969935.html

影片《唐山大地震》,使我大失所望(二)
http://vip.bokee.com/20100802981816.html

先生果然看的比一般人深且透, 以我這個60年代以後出生的台灣人來看這電影大約只能看到這片子跟921 或林肯大郡災變的對應 (不巧,我都是受災戶), 解放軍這段...最多也只能聯想到我那當時正將退伍的表弟, 在退伍前一周總共扛了上百具遺體,久久無法安睡...何時台灣也能有政府補助拍出我們自己的災難電影?

非常同意你所說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得就是
非常希望看見921的電影

這也沒啥 商業電影資方最大

中共就是解放軍

美國就美軍

都是大國利用藝術洗腦增加國家認同的手段

解放軍在大陸的形象,尤其抗震救災,是很好的,一直沖在第一線,老百姓有目共睹,瞭解了這個事實,就會理解,劇情這樣安排,自然而然,博主會這樣想,是因為你對解放軍有先入為主的負面看法,認為“宣傳解放軍的形象就是洗腦,即使這個形象是符合事實的”。平心而論,是博主有意思形態的窠臼,不是馮小剛。

刻意包裝解放軍,是馮小剛自己都承認的事,我只是讀出了馮小剛的創作訊息與手段而已,高明的洗腦就是讓人視為理所當然。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催淚之虞
更用力的包裝宣傳解放軍的正面形象
這是導演的選擇--他的故事,他選擇切入的角度
觀影者能否體會發現便是自己的事了
倒不需要過度解讀藍老師和其他可以領略的觀眾

“高明的洗腦就是讓人視為理所當然”。那麼看了這篇文章認為您說的“理所當然”的人,也是被您洗腦了?您真是“高明”啊。。。

"唐山大地震"表現解放軍抗震救災的正面形象, 大家也都看到了, 好萊塢的電影裡, 美軍也會挽救全人類, 電影好看就好了, 也沒必要過分解讀, 還是從人道和人情的角度持平來看吧

對好好萊塢的批評,我不曾忽略,也不是對中國特苛,評論文字要的就是就事論事。

Snowman大:
1.「那麼看了這篇文章認為您說的“理所當然”的人,也是被您洗腦了?您真是“高明”啊。。。」
在最後一句,我推測您的原意或許是「您的洗腦、寫作與評論技巧真是“高明”啊」。我以為「高明的洗腦」、「高明的寫作與評論技巧」或許不等同那人的高明。

2.「電影好看就好了, 也沒必要過分解讀。」
這句算不算否定影評人的工作,以及你看本篇影評的原因?
您身邊的多數人可能會肯定這部電影好看。這樣是不是已達到您要的「電影好看就好了」,您是否可以考慮您無須上網深究他人如何解讀;或是您無法接受相異的解讀意見。至於過分的尺度因人而異,難達共識。
看藍老師點出《即刻救援(Taken)》的劇情充滿著父權思想的陰影,《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的單邊論述、偏頗的創作選擇,我們得知相異於心得(「好看」、「不好看」)類型的評論。不是網友們閱讀藍老師的影評的原因之一嗎?

剛看完這部電影,想多了解一些,所以就連到了這邊。其實在看的時候,就已經明顯感覺到這部電影對解放軍的刻意讚揚,藍老師只是更深入而直接地點出這個事實,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要特別跳出來護航?

沒關係的,每個人的出身不同,動機不同,只要自己清楚為何而寫,其他頻率不同的聲音,真的不必太在意的。

1. 所以大家互指洗腦,是雙重標準的體現,口水罷了,沒有意義,你說呢?

2. 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分析,是解讀,影評人的本分。但帶著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去猜測主創人員的意圖,說一定包含了如此這般的險惡禍心,這就過度解讀了,莫須有。

《唐》片反映的解放軍的形象是蠻正面,這個沒疑問,但僅就此結論“以淚洗腦”,不合適,太超過。因為所謂“洗腦”,是極度負面的詞,把壞事說成是好事,才叫洗腦。《唐》片反映的,主要是人性的東西,而且是人性正面的部分,是解放軍做的又如何?你不能因為表現這種人性的具體的人,他們的具體身份有什麼不同,就得出不同的結論,乃至陰謀論來,這不公平。我舉好萊塢的例子是想問,如果把劇中人物的身份改成美軍,你是否還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如果換成聯合國維和部隊,你是否還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如果換成其他隨便什麼別的人,你是否還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所以我認為這篇文章有偏見,超出了藝術評論的分際。

SNOWMAN:

01.美化解放軍是馮小剛自己都承認的事。
 文章還比對了電影與小說的差異。這些都是刻意著力的手痕。只可惜你都避而不談。
那不是意識型態的問題,那是確確實實寫在電影上的事。

02.討論問題,舉一些假設性的比方,並沒有意義。
 不是強烈的黨國主義洗腦,不會刻意宣揚解放軍的。
 與好萊塢不好萊塢沒有關係,別的創作者亦不會如此背書的。

03.這個問題已經浪費太多版面與時間了,文章俱在,解讀由人,今後不再回應了。

別再為難藍先生了
寫部落格是很累的一件事
況且我怎麼看這篇文張對於唐山大地震都是褒過於貶
我想寫部落格沒錢沒名只為紓發情感還要被搞得火大

交流辯證是可以的,口誅筆伐就少點吧!!!

電影工業,本來就是文化宣傳的道具,相較於好萊塢歌頌美軍,馮小剛算客氣的了.

我個人認為,原著也好,修改也好,這只是一個電影藝術,真正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讓人看了從心裡面有所感動與共鳴.也能表達在哪個時期的受苦受難的同胞們,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我們更能體會到當時的一個周遭情形,這的確是一部非常寫實讓人感動的電影.

十年前台灣發生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我家就是南投在災區,當天我也剛好部隊休假在家,那天夜裡確實真實體驗到地震當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助。

我認同馮小剛導演所說解放軍去震災的史實,像發生這種巨大的天然災變,最後也一定必須由軍隊動員才能收尾,但是我覺得馮小剛導演也有留一點伏筆;例如方登的父親大強被垮掉的大樓壓在最底下,就我在災區見過的經驗,要在這麼多斷言殘壁當中找到大強的遺體,沒有工具人手下徒手挖掘,沒有花上五六天是絕對辦不到的。

但是當大強遺體找到與方登放在一起的時候,初估時間應該過了好幾天,現場也確實還沒有解放軍進入到災區;所以當徐帆背著方達跟著逃難的人潮在路上遇到解放軍的時候,少說時間也經過一個多星期,方登也是昏迷了好多天才被解放軍搭救,這是我的見解,希望可供參考。

十年前台灣發生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我家就是在南投災區,當天我也剛好部隊休假在家,那天夜裡確實真實體驗到地震當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助。

我認同馮小剛導演所說解放軍去震災的史實,世界各國都是一樣,像發生這種巨大的天然災變,最後也一定必須由軍隊動員才能收尾,但是我覺得馮小剛導演也有留伏筆,就是方登的父親大強被垮掉的大樓壓在最底下,就我在災區見過的經驗,要在這麼多斷言殘壁當中找到大強的遺體,沒有工具人手下徒手挖掘,沒有花上五六天是絕對辦不到的。

但是當大強遺體找到與方登放在一起的時候,初估時間應該過了好幾天,現場也確實還沒有解放軍進入到災區;所以當徐帆背著方達跟著逃難的人潮在路上遇到解放軍的時候,少說時間也經過一個多星期,方登也是昏迷了好多天才被解放軍搭救,這是我的見解,希望可供參考。

走過台灣戒嚴時代,就更能體會「解放軍是咱們恩人啊!」這句話背後的意涵!
猶記得,在當時的愛國電影,出現國軍時,一位228受難的長輩,翻滾在口中,未脫口而出的憤慨!
在黨國時代裏,這是政治正確必然的結果!
平心而論,不論國軍或是解放軍,在同胞遭遇重大危難時,投入救災的精神及付出,是值得敬佩的!
藍老師只是點出,並與原著作了比較,提供我們多面的觀影角度!
電影,本就是導演將自己的想法及意圖,透過影像予以表達。所有藝術不都是如此嗎?
民主社會,就是尊重多元的聲音!

解析創意脈胳,則是評論文字的工程之一了。

什麼不好學~學政治人物一天到晚搞意識鬥爭 = =
真是吃飽太閒~看電影就看電影~扯那麼多"攏系阿共ㄟ陰謀啦"會顯的比較專業嗎?
你看新兵日記的內容就是符合現實?沒有吹捧國軍的置入式行銷?
成天搞這些~電影都不電影了~隴系阿共ㄟ陰謀就飽了

不是你說的那樣,存在的事實,我只是點出而己。

這不就是個電影,硬是與政治作連結,似乎有點不太適當!
電影是電影,又不是記錄片!
作者總不會希望將來有一天看到台灣也拍一部九二一大地震的電影時,出現一幕網友與災民互罵的場景吧 ( 當時新聞都撥出來了喔 ) 或者是部分村里幹部私吞救援物資的情節 ( 這也是事實喔 , 還上了新聞了 )
本來嗎 , 電影就是會隱惡揚善 , 這不也是電影對社會的教化功能之一嗎?!

今天才看這部片,在家裡看的DVD,眼淚也留了好幾回.但我必須說這部片感人卻不夠深刻,看了版主的文章更是覺得如此;電影裡滿滿的正向光明面,不是不好,只是欠缺厚度,原著小說應該會更貼近人性吧.

樓上一些氣急敗壞的發言其實也不陌生,大概受了名嘴的影響吧.
DVD 有額外的花絮,節錄演出人員的訪談.其中提到燒紙錢的那場戲,現實上是唐山居民每年都會做的事情,以致於拍攝結束演員要收工時卻發現那些當地的臨時演員仍不願離開,繼續燒著紙錢...

反而是這段花絮讓我糾心不已.

我是在从曼谷回台湾的华航机上看的,我掉了三次泪,搞的我有点不好意思...我喜欢冯小刚的幾部电影,包括手机与非诚勿扰等等,剧情的安排当然可以解放军救灾,会计师收养...忠于原著.但我觉得那不是主轴,理性看戏反而失去娱乐。这部戏里全都是好人角色,探讨的是人性,七岁小女孩的心理阴影,32年妈妈的内疚。我想起华航名古屋空难时,只有7人活下来,但其中一人在多年后说过一句话,为什么是我活著???点出活著比死的人日子还要难捱。多多往故事的主轴所有表达的人性去思考~小时候,你觉得爸妈偏心吗?还是我们过分敏感的活在世上,而不知呢...你?我?有32年这样的结吗?想想

藍老師您好,此篇評論請借我們放於南藝網的FACEBOOK粉絲專頁上,謝謝您。

這部電影如同開版大大所言

真的是一部洗腦片

只是開版大大沒注意到
不單是為解放軍的洗腦片
更是中共刻意洗刷文化大革命的殘破社會洗腦

看到裡面大人、小孩穿著西方的衣服
看不到有人穿列寧裝
每個人都是自由活動般
連一開始的賣飲料的小吃攤
刻意營造出那時候大陸和台灣一樣的經濟社會
那是1976年,中共還在文化大革命
資本主義的東西是完全被打壓的
更誇張的是,全中國第一個經濟個體戶,是在1980年的北京開始
裡面到處都是小吃館、賣西瓜、賣飲料,還開私人卡車,這根本是不存在的經濟現象!

這部豈止是洗腦!根本是偽歷史!

劇中還出現根本不需要的畫面

就是多此一舉毛澤東暴斃的制喪畫面
非常噁心的統戰電影

用小孩、父母的災難,感動讓人掉淚
再把這些淚水的哀戚和的感動激情
再包裝在解放軍、毛匪澤東身上

不愧是匪片!

開版大大是明眼人

看到某些批判的人,只能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馮小剛有些媚俗的改編確實與張翎原著中那種因為天災地變而被擠壓的人性大不相同。

不過,張翎那篇小說「餘震」是個短篇小說,而非長篇小說。

是挺感人的一部戲。
地震的來臨,人們的恐慌,真可怕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馴龍高手2:細胞分裂學

    能夠飛天的人,總是讓人豔羨,《馴龍高手2》的Hiccup是飄飄何所似的天地一沙鷗?還是不願獨善其身的明日帝王?  ...

  • 07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世界音樂獎:Francis Lai

    世上有幾人能在過去50年間,每個世代,都有代表作品問世?   《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是60年代的記憶;《愛的故事(Love Story)》是1970年代的經典情歌;《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的「波麗露」,1980年代的影迷誰能忘情?90年代的《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與21世紀的《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都是癡情人不忍割捨的珠玉,這些電影的配樂全都出自Francis Lai的手筆。...

  • 乾旦路:戲曲浮生錄

    電影資料館7月18日起要在台北市真善美劇院推出「銀燈影戲耀紅氍」影展,精選24部華語經典戲曲電影,壓軸的《梁紅玉》,我童年時曾跟隨父親去(新世界戲院?印象模糊了)看過。1962年,我才七歲,聽不懂徐露女士的唱腔,倒是對武場戲印象深刻,匆匆半個世紀過去,時光倥憁,再也不是字典中的空洞形容詞了。   本文係配合「電影欣賞」主編邀稿寫就,《乾旦路》是一部紀錄片,在世界的角落裡,即使戲曲已然式微,還是有人聽聞鑼鼓喧,就能引吭歌。...

  • 末日列車:階級的框架

     末日不新,理論不新,美術不新,危機不新,結局亦不新,《末日列車》一頭鑽進了自己設定的框架中,大剌剌地駛向末日。...

Plurk

Close